智慧电商解决方案
为各种规模的企业提供灵活、安全、稳定、低成本的方案
金融解决方案
为金融行业客户量身定制合规安全、低成本、高性能、高可用的云服务
通用教育解决方案
结合教育场景打造了丰富的产品,无论您是在线教育企业、学校
智慧传媒解决方案
面向国内各级媒体机构,致力于打造智能化、高扩展、可维护的智慧传媒平台
企业网站云解决方案
提供安全的防护体系,内网级混合云架构,一站式大数据方案,智能的运维管理
高防云主机安全解决方案
解决云主机面临的流量攻击、恶意挖矿、暴力破解、漏洞攻击等安全问题
医疗大健康解决方案
医疗服务机构、医药研发与流通、康养等,构建医疗大健康产业云生态
游戏解决方案 GameArch
丰富的游戏生态资源,致力于打造高质量、全方位生态的游戏云服务平台
International
简体中文 English 繁體中文 Deutsch Corsu guarani Hausa Cymraeg Nederlands 日本語 गोंगेन हें नांव Aymara Français Kreyòl ayisyen čeština ʻŌlelo Hawaiʻi डोग्रिड ने दी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ภาษาไทย հայերեն فارسی Hmoob ދިވެހި भोजपुरी Türkçe हिंदी беларускі български tur Gaeilge ગુજરાતી Magyar eesti keel بالعربية বাংলা Azərbaycan Português Suid-Afrikaanse Dutch taal کوردی-سۆرانی Ελληνικά español Frysk dansk አማርኛ Bamanankan euskara Italiano Tiếng Việt 한어 অসমীয়া català Suomalainen Eʋegbe Hrvatski Cebuano Gàidhlig na h-Alba bosanski galego汽车行业研究机构“标准普尔全球移动(S&P Global Mobility)”日前发布报告称,欧洲能源危机导致欧洲汽车行业面临巨大的能源成本压力,加之冬季来临前的能源使用限制或致使汽车工厂停产。
欧洲企业为了降低能源成本,考虑将生产线外迁。根据外媒报道,大众汽车发出警告称,如果能源价格不能得到控制降下来,并稳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大众汽车极大可能会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地方。外媒报道称,宝马也将停止在英国生产电动汽车,计划将电动车生产线迁到中国市场。
根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期对超过100家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进行的调查显示,22%的受访公司表示希望将投资转移到国外。相比之下,只有 3%的公司打算增加对德国的投资。
在欧洲能源危机、俄乌冲突等大背景下,汽车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越来越重要。而随着电动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全球汽车产业链可能迎来重塑。在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欧洲汽车产业链会迎来大迁移吗?
中国将成为汽车供应链变革重要中心
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今年9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欧洲少数大企业占据了对中国的大部分投资,尤其是来自德国巨头企业的投资。在2018年至2021年期间,德国占中国所有欧洲直接投资(FDI)的43%,前十年这一比例为34%。其中,汽车行业近两年一直占所有欧洲对华直接投资的三分之一左右,大众、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以及化工集团巴斯夫集团,在中国的投资处于领先地位,占据了欧洲所有对华直接投资规模的34%。
从欧洲车企近两年投资来看,多家车企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不久前,大众汽车公布了进入国内40年以来最大的单笔投资,将投入24亿欧元与北京地平线进行合作。宝马今年宣布了一系列加大对中国市场投资的举措,包括产能提升,将位于沈阳大东区的现有工厂进行全面扩建,位于沈阳地区的里达工厂也在今年6月正式开业,里达工厂以150亿元的金额创造了宝马在华单笔投资之最。北京奔驰则在2018年投资了近120亿元用于打造北京顺义新工厂,奔驰新一代纯电平台下全新车型EQE今年在该工厂正式下线。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今年6月份在长春举行奠基仪式,奥迪在该项目中投资了约26亿欧元,这是奥迪在中国市场的首个豪华纯电动工厂。博世过去10年里累计在中国市场的投入超过500亿元。 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曾表示,将坚持本土化战略,加大在华投资扩产力度。
从最新投建的新能源生产基地来看,在中国设立的生产基地均是德国车企在全球最先进的生产基地。此外,这些车企开始将研发资源投向中国市场。宝马、奥迪、奔驰和大众汽车等均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了研发中心,从事自动驾驶、数字化、软件等相关业务,同时与本土科技企业合作,通过战略合作或入股的方式打造本地生态系统。
与此同时,大众、宝马、奔驰等车企也在加码对美国市场的投资。其中,大众汽车今年6月在美国田纳西州的工厂启动了一个电池实验室,该公司到2027年将在北美总共投资71亿美元。梅赛德斯-奔驰今年3月在亚拉巴马州开设了新的电池工厂,宝马宣布10月份在南卡罗来纳州进行新一轮电动汽车投资。
“疫情影响以及国际局势的不稳定性考验着车企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同时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成为车企在进行全球性布局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但车企在不同市场进行投资时首先会考虑市场需求,而这是一个核心的因素。”Globaldata全球数据大中华区预测总监、汽车分析师曾志凌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于欧洲车企来说,中国和美国市场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因此加大对中美市场的投资也成为必然,这是符合市场逻辑的。
从外资车企对中国市场的投资来看,主要与电动化有关,包括电动车生产基地建设、入股中国电池企业、与本土科技企业达成战略合作等。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动车市场,对电动车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电动车时代,中国汽车供应链具备优势,尤其是电池产业具备压倒性优势,这也使在我国生产的电动车的成本较低。在全球前十大电池企业排名中,中国电池企业占据六个席位,其中,宁德时代已经连续多年位居第一。国际能源署(IEA)在发布的《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中提到,鉴于中国拥有较低的开发和制造成本,这有助于缩小与传统汽车的价格差距。2021年,中国电动汽车的销售加权中位数价格仅比传统产品高出10%,而其他主要市场比传统产品高出45-50%。目前,多家外资车企与中国电池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一些车企成为了电池企业的股东。
“从全球的布局来看,中国在汽车供应链变革中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新中心。”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张永伟在第四届全球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表示,智能汽车时代中国供应链的地位在上升,改变着过去高端供应链空洞化的发展困境。同时,还是一条面向双循环的供应链,一方面满足国内产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开始走向全球。未来的供应链在区域布局上将呈现出短链化、区块化的分布式发展趋势,全球将出现一批新的以城市为单元的区域级产业集群。这些区域化的供应链集群会成为一个国家汽车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汽车产业链将迎来大迁移?
“从商业角度出发,欧洲车企投资中国市场有内在驱动力,这是因为中国市场已成为他们在全球的最大单一市场。同时,中国制造业水平提升,尤其是电动车产业链具有垄断性优势,出于成本等方面的考虑,欧洲车企必然会加大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而欧洲企业将产能外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取决于俄乌冲突会持续多久。
一方面,欧洲车企如果将产能大量外迁,在国内会面临较大压力,包括政治压力和来自汽车工业大批工人的压力。以欧洲车企巨头聚集地德国为例,大众汽车领导人曾经为了推动电动化转型进行裁员,最终在工会施压下付出了巨大代价。另一方面,为了解决能源问题、避免产业外迁,德国联邦议院已经批准了一项总额高达2000亿欧元的紧急能源救助法案。“从短期来看,欧洲企业不会把产能转移到中国,从长期来看,如果俄乌冲突等政治问题无法解决,制造业迁移是大趋势,除了中国外,美国也是一大市场。”
华福证券发布的一份研报显示,过去的130余年见证了世界汽车工业中心在欧洲、美国、日本之间的转移及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随着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变革的深入,汽车产业正经历第四次变革,世界汽车工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的条件已基本具备,这主要包括工业基础、市场规模和核心技术等方面。
从工业基础来看,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增加值占比高。以2020年为例,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为26.0%,国和日本约为20%,美国为10.9%。从市场规模来看,我国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占全球汽车销量的约三分之一,且销量峰值距目前仍有空间。从核心技术来看,自主品牌迎来技术逆转。智能电动汽车时代,造车核心技术由动力总成、汽车电子等转换为动力电池和智能驾驶软硬件能力,使得自主品牌在供应链资源上具有较大优势。
在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看来,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效率高,二是成本控制能力强,三是具有人力资源优势。过去,汽车产业链全球布局的主要思路是,在技术密集的地方开发产品,在制造成本最低的地方制造产品,重点在市场条件好的地方销售产品。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但是抗风险能力差。而疫情、个别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发生向全球制造业敲响了警钟,全球产业链需要改变,重点是增加产业安全的维度。
“在增加了产业安全的新维度以后,全球产业链布局将产生重大变化:生产适度分散化、本地化,缩短产业链半径。”董扬曾公开表示,这一变化很可能对中国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产生重大利好,即在中国生产整车的企业,包括中国品牌和外国品牌,以及一级供应商零部件企业,都会加大在中国当地的采购,原本在世界范围内采购的关键材料、核心物件、高端装备,包括汽车芯片,都会大幅度增加在中国采购的份额,这是中国的重大机遇。
“中国企业在电动车领域已经领先,产业链上的压倒性优势已形成。但汽车从电动化进入智能化,我国相关产业链上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尤其是在芯片、汽车操作系统等领域,卡脖子技术尚待解决。”